智能地球物理

  • 基于ResNet网络模型的排水管道缺陷检测智能识别

    李广超;李泽伟;阮殿勇;张昊;朱培民;何效周;

    城市排水管道通常在管道内部采用闭路电视来检测管道缺陷,缺陷的识别需要人工或者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完成。但人工识别工作量巨大,而传统的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方法还存在复杂缺陷识别准确率低等不少问题,无法满足排水管道异常的类别检测和精确位置确定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ResNet模型的残差块跳跃连接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深层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并具有良好的深度扩展性等优点,发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排水管道缺陷内窥检测智能识别算法PipeResNet。该算法可以随着样本增多而提高识别准确度,有较高的识别率等优点。在与ResNet18、DCNN(Deep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VGG16和Inceptionv3网络模型的检测性能对比中发现,PipeResNet网络模型检测的平均准确率为90.8%,优于其它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年06期 v.20 695-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智能化解译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杨庭伟;冉孟坤;李静和;姜洪亮;卢超波;

    探地雷达地质预报具有高效、高精度及无损探测等优势,是当前桥梁、隧道及边坡等工程勘察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然而,传统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解译推断因观测数据的欠定性,常常具有病态性、非线性和多解性;或定性依赖于解译人员的工程经验或简化方法,其强主观性常导致错误推断。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解译方法等成果不断涌现,但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本文首先回顾和阐述了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智能化解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人工智能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解译基本原理;然后分别从人工智能算法框架、复杂环境人工智能训练集获取、跨域泛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的最新进展及其具体应用效果,最后,对探地雷达隧道地质预报智能化解译方法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指出针对不规则灾害预报学习模型构建、区域检测数据集驱动下增量学习及迁移学习等或将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2023年06期 v.20 702-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地裂缝调查中的应用

    李巧灵;雷晓东;李晨;罗勇;张辉;韩宇达;赵旭辰;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继承瞬变电磁法对低阻异常反映敏感、空间分辨率高和探测空间大等特点的基础上,克服了一次场关断对二次场探测的影响,没有探测盲区,在浅层地质结构探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地裂缝发育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勘查难度较大,地球物理探测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取地裂缝发育位置和空间特征。为探测宋庄地裂缝发育部位浅地表构造特征及地裂缝向下发育情况,在通州徐辛庄地区典型地裂缝发育部位布设了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测量剖面4条,共计测点123点。基于测量结果,分析了80 m以浅地层结构,推断了疑似古河道发育特征,解释了地裂缝发育点11处,其中4处地表可见明显开裂现象。本次解译结果符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为该区地裂缝和地面沉降调查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也为相似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借鉴。

    2023年06期 v.20 716-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康方平;邓岳;曹创华;荆进福;刘春明;彭杰;周磊;

    长期工作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易发生垃圾堆体下部底膜破损渗漏情况,常规的物探检测方法不仅受场地和探测深度等局限性影响,还会对表层的雨污分流膜造成一定的破坏,且上部较厚的垃圾堆体往往还会形成低阻屏蔽,难以有效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漏检测之中。在不破坏生活垃圾填埋场表层雨污分流膜的情况下,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Opposing Coils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OCTEM)能穿透低阻覆盖层,准确、快速、有效地探测出垃圾堆体下部底膜的破损渗漏情况,实现真正的无损检测。本次研究采用OCTEM对龙山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物探检测异常进行开挖验证,结果显示,防渗膜接缝处有多条裂缝和漏洞,最长的裂缝长度接近1 m,最大的漏洞直径大于30 cm,证实了OCTEM推测的渗漏异常与开挖情况吻合较好,有力地说明了OCTEM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

    2023年06期 v.20 725-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 金属燃气管道的综合地球物理勘察方法与应用

    刘金锁;刘盛东;董亚;曹煜;刘惠洲;任川;章俊;

    油气管道是国家能源发展的命脉,保持油气管道畅通是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保障。金属燃气管道的精准探测是实现管道安全畅通的必要手段,单一的地球物理方法难以满足管道的精准探测,本文提出瞬变电磁与基于静力触探的等电位体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燃气管道纵横双向探查。以安徽某场地为例,通过布置与疑似管道走向相垂直的多条瞬变电磁测线,确定每条测线两处低阻异常位置,将异常位置连接成线可基本定位管道走向,实现管道横向定位。结合瞬变电磁探测结果与场地静力触探施工条件,在疑似管线异常区域开展静力触探和等电位体测试,管道所在位置贯入阻力为0,电流密度最大,可达565 mA。现场实验表明:瞬变电磁法的横向异常位置圈定可减少验证孔的布置,基于静力触探的等电位体测试采用两种方法对管道的垂向深度进行定位,极大程度提高了管道定位的准确率,金属燃气管道的探测采用瞬变电磁与于静力触探的等电位体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管道的精准定位。

    2023年06期 v.20 73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3K]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成都地铁站异常沉降勘察中的应用

    唐杰生;黄韬;龚春荣;黄强;

    一些地面沉降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非抽水因素和非地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研究较少,也难被查明。本研究以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火车南站站沉降为例,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井下摄像以及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并结合井间地震波衰减分析,查明了异常沉降原因。成都地铁火车南站站基坑东侧泥岩声波速度比西侧低5%左右,东西两侧差异较小。但是,基坑东侧穿透泥岩的地震直达波低频能量强,高频弱,高频成份衰减大,其平均峰值频率约340 Hz,而西侧穿透泥岩的地震直达波平均峰值频率约450 Hz,东西两侧相差约30%。直达波衰减程度的显著差异说明,基坑东侧的泥岩层裂隙较发育,泥岩强度较低,西侧泥岩层则较完整。结合基坑东侧井温异常,本研究得到废弃地源热泵使得泥岩在长期热交换作用下产生物理风化,促进裂隙发育,地下水进一步软化泥岩,降低岩体承载力,导致地面沉陷的结论。本研究表明,为探测岩体完整性,使用传统的地震波层析成像,当波速差异不明显时,难以判断岩体裂隙发育情况或是岩体软化情况。地震波衰减分析额外利用了频谱信息,提高了岩体力学性质刻画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沉降成因机理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年06期 v.20 74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8K]
  • 综合物探方法在探查龙门石窟敬善寺破碎裂隙的应用

    赵宏欣;谭震;张超;魏子贺;

    龙门石窟是一座展现佛教文化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文物本体在历史长河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存在大量的病害,对其修缮与保护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确定病害的位置是首要前提,传统的调查只能了解岩体表面的病害,对其内部的发育情况无法掌握,大批量的钻探对文物损害严重故难以实施,物探方法作为一种无损勘探方法是第一选择。文章中采用电磁波CT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法及钻孔电视成像技术三种物探方法对作业区进行探查。通过电磁波CT技术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推断解释了破碎裂隙发育异常区2处,溶蚀发育异常区3处,查明了岩体内节理裂隙、溶蚀通道等发育情况,结合钻孔电视成像技术,掌握节理裂隙、溶蚀通道的走向、连通和充填等情况,为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对类似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年06期 v.20 753-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 基于旁孔弹性波反射法的盾构隧道邻近基桩水平变位试验

    卢佳玉;王纲;王睿;毛柏杨;郭宏杰;郑晓雯;张学文;

    在上海等超大城市的暗埋式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解决掘进本身所遇到的复杂的岩土工程外,还需要事先调查新建盾构隧道线路与既有建(构)筑设施的空间位置关系以便对既有建(构)筑物等基础设施进行搬迁、预加固或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针对上海机场联络线设计盾构路由距离两侧桥梁基桩较近,施工风险大,需查明基桩实际桩侧位置的问题,本文采用测试孔水平位移测量、跨孔透射波法和旁孔弹性波反射法等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盾构隧道邻近基桩水平变位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旁孔弹性波反射法在基桩水平变位探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基于旁孔弹性波反射法在不损坏桩体及上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桩侧钻孔发射并接收记录桩侧反射波旅行时,进一步反演得到桩体侧壁的准确位置及形态。本次旁孔反射波法探测隧道盾构到1~#桩桩侧的距离为0.58~0.60 m,到2~#桩桩侧的距离为1.21~1.31 m,可以作为参考资料来保障盾构设计施工及高架道路的安全。实际探测结果表明,运用旁孔弹性波反射法探测基桩桩侧水平变位,在探测误差为10 cm的范围内,可以查明准确的基桩实际地下空间位置情况,为盾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资料。

    2023年06期 v.20 762-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8K]

资源与能源地球物理

  • 断陷盆地复杂地表潜山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海东;王瑞贞;张学银;晏丰;张万福;王冬雯;刘颖;王金宽;王泽群;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步深入,复杂地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勘探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断陷盆地复杂潜山勘探领域的典型代表,华北探区在“十三五”期间针对超大型城矿区、巨厚火成岩覆盖区等复杂地表采集难、静校正效果差、深潜山及内幕成像精度低、裂缝预测精度低等严重制约勘探进程的问题开展了专题技术攻关,形成了复杂地表区激发点优化技术、多道匹配追踪近地表Q值反演及三维建模技术、多期次三维空变时差校正技术、地震与非地震联合“两步法”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基于声波时差测井资料的层速度校正等复杂地表区潜山地震勘探配套技术,在华北探区杨税务潜山带、束鹿西斜坡潜山带、乌兰花凹陷等多个区带中实践并推广应用,得到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频宽拓展了10~15 Hz,地震成果资料信噪比提高了2倍,潜山面埋深3 000 m以浅对井误差小于0.7%,3 000 m以深对井误差小于1%,提高了复杂潜山及内幕深度偏移成像精度及非均质储层预测符合率,非均质储层预测符合率达到79.5%,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为实现“十四五”期间类似领域的油气勘探突破提供技术保障。

    2023年06期 v.20 773-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6K]
  • CSAMT法在变质岩地下热水勘查中的应用研究——以太原盆地北部为例

    王东华;刘国辉;

    基于太原盆地北部振兴农村经济、开发新能源的需求,政府拟在本区开发地下热水。但当地奥陶系、寒武系地层裸露或埋深小于100 m,已失去地下热水的储集条件。由于深部变质岩富水性差,因此,本区一直是地下热水开发的风险区与空白区。勘查研究人员针对新能源开发需求,立足地质构造可以改变变质岩无地下热水条件的技术路线,在充分调查研究地震地质与地质构造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构造有利地段开展了对深大断裂的勘查研究。根据地形条件及勘查研究目的,选用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 Magnetotelluric, CSAMT);为了分辨深部地层含水构造裂隙,加密了数据采集频率;之后,采用放射性测氡法,佐证了电阻率断面异常;得出CSAMT电阻率断面与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均有深大断裂反映。综合地球物理勘查资料特征,确定了变质岩断裂带,带宽约100 m,发育深度大于2 000 m。在断裂带上布置了井位。经钻探,盆地北部第一眼地热深井成功。结果表明,在地质构造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地球物理方法的每一参数特征,找到深大断裂带,就找到了变质岩的储水与储热层。本项目结束了太原盆地北部变质岩区无地下热水的历史,对同类地区的地下热水勘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2023年06期 v.20 785-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 任意方向长导线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模拟

    胡英才;王瑞廷;李貅;

    在野外开展瞬变电磁法探测时,由于环境影响,使得布设的长导线无法完全平行测线,对数据处理及解释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层状介质格林函数实现了两个垂直方向有限长导线源产生的频率域电磁场,与半空间电偶极子源计算的解析解进行了验证,其次利用两个垂直方向的有限长导线源组合成任意方向的水平电性源,通过余弦变换折线逼近法,实现了任意方向电性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在层状介质模型中进行了不同偏转角度布设有限长导线源的瞬变电磁正演模拟,分析了其相对平行测线方向的源所产生的瞬变电场强度及感应电动势的异常响应变化特征,同时对多个任意方向电性源的层状介质模型进行了瞬变电磁正演模拟。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对于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由于野外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源无法完全平行测线方向的布设会对观测数据产生一定的的影响,偏转角度越大,影响越大,特别是电场强度,需采用任意方向的电性源瞬变电磁进行正演计算。通过对单源与双模型的正演模拟对比得出,采用多方向布设双源探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至少两倍观测信号强度,增大抗干扰能力,而且多方向布设源可以增强异常体的异常响应变化幅值,相对平行测线布设的源其异常响应最大增幅可超55%。该方法的实现及模拟对野外开展瞬变电磁法的探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06期 v.20 796-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杜百灵;罗忠琴;

    随着深度域地震资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深度域直接提取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产项目中,人们大多将深度域地震数据通过时深转换,转换到时间域,制作完合成地震记录后再转换到深度域,导致误差增大和生产效率降低,所以,找到一种实用的直接在深度域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非常必要。本文利用常速度进行数学变换,将多层层状介质转换为具有常速度的均匀介质,这样就满足了线性条件的假设,然后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反射系数与深度域子波的褶积计算。其中,反射系数根据测井曲线计算获得,深度域子波是利用统计方法在原始地震数据上提取获得。本文利用该方法对淮南某矿区进行了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制作的合成地震记录和原始地震数据吻合度高,目的层深度误差几乎为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介绍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可直接在深度域提取子波,不仅使合成地震记录更加精确,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可推广运用。

    2023年06期 v.20 807-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1K]
  • 谐波滤波器及小波去噪在水域电法中的应用

    丁丹;吴双;昌彦君;吕淑娟;张伟;

    在水域电法勘探中,由于工频噪声及其谐波干扰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勘探效果,在信号强度较弱时,噪声信号甚至会淹没有效信号。面对工频噪声干扰严重的问题,结合工频噪声的特性,本文基于谐波滤波器及小波方法提出了一种抑制水域勘探过程中50 Hz交流电耦合噪声的电法测量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基于窄带带通滤波器及高斯窗函数设计一款梳状滤波器,利用全通滤波器减去得到的梳状滤波器来获得中心频率可调的谐波滤波器,通过设置中心频率为50 Hz来抑制工频噪声及其谐波的干扰,通过对比测试选取最优高斯窗函数参数;然后,在小波去噪中,通过对比分析选取了Symlets小波基为小波变换的基函数;最后,基于LabVIEW设计了一个水域电法模拟勘探平台进行数据采集,用于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经过噪声实验分析,结果验证了谐波滤波器及小波去噪对工频干扰及其谐波分量的抑制效果,比较噪声信号和去噪信号,相对于原始信号,异常最大时的采集信号的信噪比从25.514 9提高到了33.587 1,而无异常情况下信噪比从23.782 7提高到了30.365 2,验证了该方法在水域电法勘探中的有效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2023年06期 v.20 817-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基于压缩并行非局部均值滤波的地质雷达噪声压制算法

    崔亚彤;王胜侯;李金伟;吴宇豪;梁思维;马振宁;

    地质雷达数据的质量对于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地质解释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雷达数据受到随机噪声严重污染时,有效信号将被大量掩盖。常规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该方法数据计算复杂度大,因此在大型地质雷达数据处理应用中具有局限性。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均值滤波的自适应数据压缩并行去噪算法,该方法基于数据积分,利用数据中心对称性,构成了数据压缩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通过计算相似度标准差,实现了自适应滤波参数估计算法,进一步提高去噪效果。通过引入并行算法,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在简单模型数据和复杂模型数据测试中,通过对比平均均方根误差与平均信噪比,本文方法去噪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在阿拉巴马州多芬岛的实际数据的测试中,本文方法计算时间为9.7 s,计算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2023年06期 v.20 825-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0K]
  • 不同地层环境下单一裂缝微电阻率成像响应特征

    韩华洋;张冲;杜惟一;赵腾腾;张文艺;

    本次研究基于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和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不同地层环境下的裂缝型储层响应特征。根据ERMI(Enhanced Resistivity Micro Imager)电成像仪器构造原理,设计了一套单一裂缝在不同的地层环境下的数值模型,通过改变裂缝的宽度、角度和延长深度得到其视电阻率,并总结响应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地层环境(地层对比度>1/1 000),识别裂缝宽度的下限为10μm,超过其宽度下限在微电阻率测井响应上不再明显变化;改变裂缝角度,测井响应特征会发生相位变化;改变裂缝延长深度,可以研究探测仪器在裂缝延长深度的阈值,当裂缝径向延伸达到30 mm,响应曲线幅度不再有明显差异。改变地层温度、压力,在裂缝处的微电阻率测井响应显示:地层温度的改变对裂缝的电学响应更剧烈,而地层压力的改变在裂缝处的电学响应不明显。

    2023年06期 v.20 835-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均质土壤条件下探地雷达反演方法

    张坤;程曦;赵昀杰;

    传统的地震或雷达勘探技术可以提供地下结构的一些信息。探地雷达反演方案旨在解决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下目标检测和成像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探地雷达图像反演网络,称为多特征提取网络块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 with Multiple Feature Extraction Blocks, EDMFEBs)。该网络对接收到的电磁波反射信号进行分析而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目标的性质、位置和几何形状。在本研究中,通过一种名为贪婪通道—空间注意力(Greedy Channel-Spatial attention, GCS attention)的新方法以提高EDMFEBs网络模型的准确性。EDMFEBs反演结果的结构相似性指数(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 SSIM)达到了99.21%,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 MRE)降低为10.48%,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降为0.000 336,平均绝对值损失(Mean Average Error, MAE)降为0.001 05,相比于最新的一种基于多感受野双U形卷积神经网络(Double U-shap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with Multiple Receptive Fields, DMRF-UNet),SSIM和MRE分别提高了1.7%和9.27%,MSE和MAE分别下降了0.000 14和0.000 92。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升了反演速度,提高了反演能力,简化了模型参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2023年06期 v.20 843-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