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景旺;顾汉明;徐照营;
炸药激发是陆地上地震勘探的主要激发方式。不同的激发位置得到的子波的频率成分、主频、频宽均不同。由于反射系数及虚反射等多方面的影响,子波波形和频谱随着传播的距离而改变,从而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计算得到了均匀弹性介质中的球腔震源作用下的位移公式,并分析了影响球腔震源子波的各个因素。最后在实际地层中得到了不同位置激发下的震源子波,以及各个激发位置下所得到的子波的频率变化。通过分析远场子波的主频及频宽得到最佳激发位置,来指导实际震源的安置。
2009年05期 v.6 529-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刘斌;鲁来玉;
采用积分方程法模拟三维非均匀结构中面波的传播,首先将波场表示成Fredholm积分方程的形式,将观察点置于非均匀体内部,求得非均匀体内部的波场,然后根据积分方程,求得任意一点的散射场。通过背景介质中面波格林函数的适当表示,以及Hankel函数的附加定理,解析地给出了格林函数元素的体积分表达式,避免了Hankel函数的积分奇异问题。最后给出了三维非均匀体对点源激发的基阶瑞利波模式的散射实例。
2009年05期 v.6 535-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龙开春;
沙特阿拉伯探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干旱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野外采集获得的单炮记录初至畸变,静校正量大;反射双曲线扭曲,信噪比低;炮间能量特征变化大,一致性差等,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针对上述特点,对数据处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给出了资料处理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思路,其处理效果也得到国外监理的认可,完全达到了这次地球物理勘探的目的。
2009年05期 v.6 54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周小仙;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该方法具有测点密度大、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兼具剖面法和测深法的功能,因此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但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许多技术环节上还有待完善,目前国内外还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介绍了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单极、轴向偶极和赤道偶极装置的特点;并用德国resecs电阻率测量系统对这三种装置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且对二维观测与三维观测进行了对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装置的勘探效果基本相同,不过单极装置的勘探深度要深一些,但需要布置无穷远极,比较费事;而赤道偶极的数据点比其它两种装置要多几倍,测量工作比较费时;另外,三维观测效果明显优于二维观测的效果。
2009年05期 v.6 549-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刘君利;卫福旺;李新;杨磊;王锐;
层析成像(CT)技术包括电磁波CT、弹性波CT、电阻率CT、光学CT等多种类型,具有探测结果直观可靠、信息丰富的优点。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堤坝检测工作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介绍了电磁波CT、高密度电阻率CT、声波CT、弹性波CT、光学CT等几种层析成像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这些方法在堤坝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对这些技术的发展过程、参数计算、装置方法、数据处理和层析算法等进行了介绍。对层析成像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及其在堤坝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2009年05期 v.6 556-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雷旭友;程凯;
2008年8月18日雨后,重庆至怀化铁路K419+700~+850段右侧路堤坡脚外侧出现共4处地表塌陷,仍在运营之中的铁路路基上采用地面物探的条件极差,因此,在路基的两侧分别钻探5个孔,组成21条电磁波CT勘探剖面,采用LSQR分解法进行CT计算,获得了较明显的岩溶异常,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2009年05期 v.6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史殿胜;田玉民;孙建宏;
瞬态瑞雷波法是目前面波勘探应用较多的一种,由于与常规的地震勘探相比具有对现场场地要求不高、激振信号易于激发、有效信号能量强和容易识别、不受各不同速度地层的相处位置的影响而得到广为应用。本文从瞬态瑞雷波法的原理入手,通过两个应用实例,介绍了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于尾矿库勘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2009年05期 v.6 56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仇根根;方根显;钱星;郭允;
如何提取准确可靠的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技术关键问题之一。互相关法是众多提取方法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瑞雷波数据处理中互相关法应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效果做了深入分析,通过使用滤波和相关系数阀值等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约束,最终得到频散曲线。利用该方法对一个实际水闸口模型进行计算,应用效果良好。结论表明在野外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该方法可提高横向分辨率和经济效率。
2009年05期 v.6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李来喜;
通过钻孔等勘探手段难以有效确定多期次巨型滑坡的性质和主滑床面的位置和形态,而利用地震折射层析法和高密度电法两种物探方法,以长剖面、大距离追踪的方式,在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物性断面。实践表明,电阻率和地震波速的分布特征均反映出了地层岩性的分布状况,在定性解释上能够相互补充印证;地震射线追踪图与波速分布图对主滑动面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2009年05期 v.6 575-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孟照辉;
简要介绍了超声波法进行基桩检测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基桩检测异常信号的识别方法;通过三个典型工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基桩检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超声波在桩身缺陷段传播时声时(波速)、接收波振幅、接收波主频率、接收波波形等声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综合利用超声波各声学参数的变化特点可有效提高基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09年05期 v.6 580-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常聚友;刘志军;刘德伟;牟元存;王树栋;
《建筑基桩技术规范》规定端承桩端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端承冲击成孔灌注桩是采用导管形式。在混凝土自重的冲击下,桩端混凝土可以把孔底不大于50mm厚度的沉渣吸附干净,使桩端混凝土与岩石接触良好。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一是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控制;二是终孔验收时应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孔底沉渣厚度进行监测。
2009年05期 v.6 585-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舒森;王光权;王亮;牟元存;王树栋;
现代工程等级在不断提高,隧道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隧道越来越长,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的开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选择有效的预报措施对隧道开挖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和隧道的支护具有重要的意义。TSP203系统是瑞士Amberg工程技术公司最新研制并拥有专利的隧道地震探测仪,专门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而设计的,该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评估高度智能化,采用该系统可以预报隧道工作面前方100m左右围岩地质体的性质,位置和规模,并可推算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为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依据,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目前,在国内外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本文将主要结合新建铁路昆明至河口线玉溪至蒙自段超前预报实例探讨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在岩溶地区隧道中的勘探理论和应用。
2009年05期 v.6 58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刘国辉;王天意;徐国志;吕继东;
随着多金属矿产调查由浅部转向深部找矿的发展,大功率激电方法在多金属找矿中已被得到广泛重视。结合内蒙古扎鲁特旗某多金属成矿区普查找矿任务,配合地质和化探工作,开展了大功率激电找矿方法的应用研究,采取了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圈定隐伏蚀变矿化异常区,大功率激电测深剖面查明重点蚀变矿化的地下分布的物探工作模式。与此同时开展大功率激电测量参数和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于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大功率激电深部找矿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其成果对于本区及同类地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9年05期 v.6 592-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 余年;李坚;王绪本;
首先对多种反演方法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分析比较以Bostick变换为初始模型的OCCAM反演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指出Occam反演对初始模型依赖性小但反演速度慢,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对初始模型依赖性大但反演速度快的问题,进而提出以Occam反演作为初始模型的非线性共轭梯度改进方案。实践证明,改进的组合反演算法简便、快速,成像效果好。最后,用改进方法对南涪线梓里隧道(DK92+406~DK97+023)的大地电磁资料进行了处理,其结果对褶皱、断层、岩溶等地质构造进行了较好的反应。
2009年05期 v.6 598-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吴正刚;雷旭友;余年;
V8大地电磁系统是加拿大凤凰公司的最新产品,该系统在很多部门得到应用和推广,在包括铁路长大隧道在内的资源勘探、工程地质、灾害探测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仪器配套的软件较为有限,在实际工作的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得限制。人们在后期处理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Cross Section Data(SEC)和Universal Sounding Format(USF)数据文件,为了更好的开发处理解释软件,有必要对这两种数据格式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数据转换功能的内容,然后对SEC和USF数据格式做出详细的分析,并对如何转换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读取数据文件的实例,说明数据读取的准确性,也说明读取数据的方法的正确性。
2009年05期 v.6 603-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王亮;杨武;邹立志;
作为野外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者,有时会遇到物探电法中梯装置下,激发极化法视幅频率FS参数为负异常的问题。本文初步研究讨论、总结归纳实际工作环境中,激电异常会出现负值的3大类可能原因,并罗列了许多野外观测发现的重复现象,但没有在理论上给出一定的解释依据。
2009年05期 v.6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刘加文;王治军;杜志伟;
场地地下水与工程建设关系甚密,查明是关键。由于自然电场法具有测点布置随机性高、测试方法简单、数据处理方便、能快速有效提取自然电位异常信息等特点,在工程勘察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以长庆油田惠安堡原油商业储备库工程为实例,采用自然电场法,很好地查明了场地地下水分布、形成、径流以及汇聚渗漏等水文地质情况,为地下水治理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然电场法的应用条件、参数选择、资料处理和解译、成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该方法经济可行,是快速有效的场地勘察辅助手段。
2009年05期 v.6 612-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 张家德;李坚;余年;
结合高黎贡山隧道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应用实例,详细论证了这种方法在隧道方案比选中的应用。通过物探资料对三个方案隧道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深大活动断裂的分布位置、破碎带宽度及隧道围岩的完整程度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并对物探判释的隧道洞身穿越断层破碎带、物探Ⅴ类异常(极破碎或富水岩体)和物探Ⅳ类异常(破碎或含水岩体)的长度进行了统计,从物探的角度对三个隧道方案进行了评价,为隧道的方案比选提供物探基础资料。
2009年05期 v.6 616-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葛如冰;曹震峰;彭飞;
复杂防空洞的探测是工程场地的一大难题。从一复杂防空洞探测的实例出发,着重探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防空洞探测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着重探讨了防空洞在视电阻率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总结了探测复杂防空洞的经验。
2009年05期 v.6 620-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冯彦东;
当目标体规模较小时,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较常规电阻率法有较大的优越性。通过一个煤田采空区勘探的实例,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外业工作方法,详细介绍了应用surfer和RES2DINV图件定性、定量的资料解释过程,同时在结语中指出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并且资料解释过程应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2009年05期 v.6 62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应娉;薛卫;彭正辉;王群;
超宽带脉冲体制探地雷达探测浅层目标一般以图象的形式给出结果,对探测人员读图能力要求较高,探测者的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大;浅层目标体积小,埋设浅,回波比直达波的幅度小且容易与直达波混叠。基于这种雷达提出采用PCA算法计算能量分布变化曲线来检测浅层地下目标的存在,实现声音实时报警。这种方法在纯净和复杂环境下均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和报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CA算法能够较准确的检测到浅层地下预埋目标的存在并实时报警,对今后浅层地下目标探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2009年05期 v.6 627-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 周立军;董荣伟;徐波;杨永清;
探地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探测方法,具有以下特点:无损性探测、高效率、高精度、宽频带、抗干扰能力强,在环境与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论文在阐述探地雷达方法原理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以地质雷达在城市浅层地表地质分层中的应用、在浅层破碎带和裂隙调查中的应用、在城市沿海围堤抛石调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城市浅层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地质雷达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2009年05期 v.6 63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董荣伟;周立军;
扼要介绍了地质雷达方法的理论;详细介绍了地质雷达在高速公路病害检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桥头搭板倾斜这种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对桥头位置的剖面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同时表明地质雷达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最后展望了地质雷达的发展前景。
2009年05期 v.6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武斌;易攀;曹蜀湘;张淳;刘鹏鹏;
地球物理测井,因其探测器与探测对象距离小,所获的异常强度大,而且克服了地形起伏、覆盖层物性不均匀等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利用视电阻率、自然电位、声波、自然伽马密度测井曲线的幅值和形态特征,对渝利线方斗山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探讨了地球物理综合测井方法在渝利线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成果,同时总结了影响测井质量的诸多因素,并提供了解决方法。
2009年05期 v.6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卫福旺;刘君利;杨磊;李新;王锐;张清明;
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三维地质建模的过程中不免要处理大量复杂的点云数据,因此,如何对点云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是影响建模质量的关键。介绍了逆向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及三维地质点云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对点云数据进行拼合过程的数值原理和实现方法,讨论了点云数据处理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分析认为,综合应用曲面数值模拟、三维数字重构、图像算法分析、程序可视化等方法,可以有效完成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要求。
2009年05期 v.6 646-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雷理;张学强;
物探剖面的绘制是物探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之一。给出了一种基于32位位图格式,将物探剖面数据的物理值转换成像素颜色值并生成位图的方法。以VB为例,用源代码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成图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应用情况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与常规绘图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近百倍。
2009年05期 v.6 650-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谢雯君;杨宝峰;乔婉;
我国高等级公路、特大型桥梁的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江河湖海、峡谷上建立的大跨度桥梁也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高精度跨河水准测量手段,存在精度较低、效率不高等缺点,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寻求一种精度优良、效率更高、不受环境影响而又易于推广的跨河水准测量方法,以取代传统高程传递手段势在必行。根据GPS水准测量原理,研究GPS跨河水准的高程拟合方法,采用直线拟合和二次曲线拟合两种模型对成都市龙泉驿试验场及武汉江夏龙泉山试验场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对实际应用有意义的建议。
2009年05期 v.6 65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王琦;孙华;李伟华;王晓强;
通过对某大坝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的卡尔曼滤波处理和结果分析,并考虑大坝水位和温度影响建立与水位和温度因子有关的模型,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多项式拟合方法对比,表明卡尔曼滤波模型能够实时,快速地处理大量动态变形数据,并能有效地改善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的精度。
2009年05期 v.6 658-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李浩;温欣岚;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在软土地基上建设预制梁场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课题,特别是在梁场建设中轨道梁在不同刚度条件下根据梁与地基作用系统特性,以及地基应力变形规律,提出合理的轨道梁型式,以及合理的地基稳定与变形控制措施;暂存的梁荷载强度及分布形式对门机系统稳定影响评价和其控制措施;并对监控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用以指导项目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徐制梁场建设软基处理为实例,通过现场试验得出一套解决在流塑性土质上建设梁场的方案,以供相似软基梁场建设借鉴。
2009年05期 v.6 662-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 李子伟;陈若夫;张勇;孙华;
模型修正是单频GNSS削弱电离层影响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修正效果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文章基于10个GNSS基准站2002、2004年88天实测双频数据,构建了反映电离层修正效果的修正指数CI(Correc-tion Index),定量地分析了三个常用经验电离层模型(Klobuchar,NeQuick,IRI2007)在中国大陆区域的修正效果,最后指出针对单频GNSS用户而言,IRI2007在中国区域的修正效果是最佳的。
2009年05期 v.6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