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Kneib;周永胜;韩亮;闫小兵;吴世林;
隧道反射地震法是利用放置在隧道边墙或者掌子面内的震源和接收器,来预测隧道前方的岩石特性。勘测人员应小心谨慎确保多分量的接收器与岩石牢固耦合,尽可能地避免记录到不需要的隧道波或空气波,同时,每一个震源点应尽可能产生几千赫兹的宽頻信号。这种方法有它的主要的约束条件。沿隧道轴线的空间分辨率受到信号频率和衰减影响的限制,而横向分辨率则主要受到小角度反射覆盖范围的制约。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弹性波的传播,计算人工合成的隧道地震反射记录。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得出如下一些处理隧道反射地震数据的规则:根据不同的质点运动轨迹和传播速度把压缩波和剪切波与隧道波、空气波和背景噪音分离开来。估计衰减模型、补偿振幅损失和反Q滤波都是必要的。通过振幅和保留相位的倾角滤波可以将反射的纵波和横波提取出来。空间可变的速度模型来源于对P、S波预先成像。建议用一个相容原理来导出速度模型,这就要求寻找一个合适的成像速度场,该速度场不受震源和接收器位置的约束而有相同的成像位置。空间叠前偏移是基于精确的通过不均匀速度模型的等时线和波的入射角。
2007年04期 26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余年;王绪本;阚瑷珂;朱迎堂;
应用二维正演程序对倾斜断裂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出了倾子资料,完善了视倾子的定义,由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资料直接计算求得视倾子资料特征,经对比得出了利用倾子和视倾子资料识别构造的判断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倾子和视倾子资料对介质电阻率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对断裂反映明显;应用质量较好的四分量观测数据计算出高频段(频率大于1Hz)的视倾子资料,可以用来判断断裂的位置、倾向和规模。并通过对一条野外四分量的观测数据进行视倾子资料的处理和解释,表明相对电阻率反演结果而言,视倾子资料对断裂构造的反映更细致、信息更丰富。
2007年04期 275-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 陈辉;王春庆;孟小红;王书民;雷达;吕国印;
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中,由于浅层不均匀体的存在,总会存在一些静态现象。而静态问题又一直是电磁测深领域一个棘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电磁测量结论的解释。因此这种影响必须进行校正。本文通过对低阻静态模型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滤波方法来压制静态效应,并编制了静态效应校正软件界面,可以很方便地对静态效应数据进行校正,得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最后,采用该方法对某金属矿区的实际剖面资料进行处理验证,也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效果。
2007年04期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马艳荣;马丽艳;张玉洁;
把似P范数FOCUSS方法应用于稀疏信号盲分离中,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来估计混合矩阵;然后利用似P范数FOCUSS方法来求解具有线性约束优化问题的稀疏源信号,从而给出了一种基于似P范数FOCUSS方法的稀疏信号盲分离算法。该算法计算量小,精度较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2007年04期 287-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姜志海;岳建华;刘志新;
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在某矿2号总回风巷的掘进过程中,采用该技术对掘进头前方的老窑积水区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技术能准确圈定老窑水的位置,其施工方便快捷适于实时跟踪探测,但对积水量仅能做定性评价而不能给出定量解释,视电阻率断面图上探测异常区域分布比实际积水区间要大,且侧帮测点易受到金属锚网支护的影响,同时由于采用多匝小回线装置形式,发射电流关断时间过长,存在近距离探测盲区。
2007年04期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刘彦华;熊章强;方根显;谢尚平;张志勇;
滑坡是一种自然灾害。本文采用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以及瞬态瑞雷波法三者结合的物探方法对泰井高速公路某处的滑坡进行了勘察。结果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可以有效确定滑坡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埋深,提高资料的解释精度。该项研究成果对滑坡地带附近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007年04期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于潮;商国庆;林纯增;尉中良;
钻井泥浆滤液储层侵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识别油气水层。泥浆侵入较浅时,可以利用测井响应识别部分油层;但泥浆滤液侵入较深时,利用电阻率识别油气层就十分困难。L区实测资料说明A组油气层原油由于压缩系数大,极易造成严重泥浆侵入,增大了油气层识别的难度。运用试油与测压等资料可以较准确计算泥浆侵入半径,并对泥浆侵入校正图板进行校正,从而在泥浆侵入深的地区较为准确地识别油气层。通过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综合利用测井、测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2007年04期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 王运生;苏建黎;
以叠前深度偏移为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地震勘探、概率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提出浅层地震反射与散射联合成像方法,开发研制出浅层地震成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理论模型和实际例子进行了处理与解释。模拟分析和应用效果表明:浅层地震共反射点和共散射点联合成像技术,避开了动、静校正所带来的麻烦和误差,具有计算速度快、成像精度高等优点,可以用来解决浅层工程地震勘探问题。
2007年04期 306-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 董建华;顾汉明;张星;
地震信号属于非平稳信号,常规傅立叶变换方法不能刻画任一时刻的频率成分,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时频分析方法将一维时域信号变换到二维的时频平面,全面反映地震信号的时频联合特征。本文介绍了短时傅立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Wigner-Ville分布、Cohen类分布四种时频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合成信号试算,从时间分辨率、频率分辨率,以及对多频率成份信号适应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这四种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分析比较了这四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效果。
2007年04期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瓮晶波;高景宏;李季;
2n系列伪随机多频信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地球物理激励场源。通过对任意周期信号数学表达式的分析,伪随机多频信号中某一频率信号的幅度与相位可由类似傅立叶变换的表达式求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来实现模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实现对伪随机多频观测系统中的信号幅度和相位观测。硬件电路主要由信号发生器、乘法器和积分器等集成芯片器件组成,简单实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有良好观测精度,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地进行伪随机多频信号观测。
2007年04期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秦福刚;戴隆沛;李磊;张平松;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不同测试装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对此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文章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综合特点及其问题进行阐述,指出地质勘探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并通过水源勘察实例说明其装置方法的应用效果。
2007年04期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陈长敬;张胜业;曾歌明;黄理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激发极化法作为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已经在矿产勘察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激发极化法在西藏某地铜矿矿区的应用,通过在测区进行直流激电中梯和直流激电测深工作,圈定了铜矿区三个激电异常,结合工区的岩矿石的电性和激电特性,对其场源性质和极化体特征进行了推断和解释,从物探勘测角度对测区作出评价,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2007年04期 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刘尊年;孙显彬;任爱阁;
本文以张氏几何因子理论为基础,用解析法推导出一种新的适用于斜井环境的阵列感应测井响应函数——倾斜层几何因子,说明倾斜影响与电荷影响和体积影响有关。通过垂直井与斜井条件下的响应函数曲线的对比,进一步表明井斜角是造成阵列感应测井响应函数值明显变小和曲线畸形的重要因素。因此,这种几何因子可以更好地用于分析斜井中的阵列感应测井响应,为现场解释处理提供准确的资料。
2007年04期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邓光校;顾汉明;黄志霞;
拖谢地区断裂发育、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大,钻井揭示的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大,用常规方法进行时深转换做出来的构造图与钻井深度误差较大,已无法满足该区高精度构造分析的需要。本文成功地将双狐软件中的模型层析法变速成图方法应用于拖谢地区三维构造解释,消除了该区复杂地表结构、地下地层倾角大、地层速度纵横变化大等因素对构造形态及构造高点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释出的地层埋深与实钻深度吻合较好,深度误差范围为8~17m,相对误差范围为0.21%~0.33%。
2007年04期 337-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张开元;韩自豪;周韬;
瞬变电磁法是目前工程勘察中应用较广的物探工作方法之一。该方法观测纯二次场,故分辨率高,可分辨出地下规模较小的不均匀体,尤其对低阻地质体反应灵敏。采空区地层有其独特的地电特征,可以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探测。笔者将瞬变电磁法用于新汶某煤矿边界老窑采空区探测及河北某城镇采空区圈定,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7年04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景喜林;张琳;于增宝;
介绍了探地雷达在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有力地说明了探地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的检测中,具有快速、高效、准确、无损的先进性和应用探地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必要性。
2007年04期 345-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 韩芳芳;章成广;樊政军;马勇;
根据塔河南油田特点,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资料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对塔河南油田中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储层电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地层水矿化度高;岩性细,相对束缚水含量较高;粘土类型和附加导电性;油藏圈闭幅度低,油气充满程度低等。这为测井识别低阻油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04期 350-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陈拥锋;
现代地质学研究已经进入数字地质时代,这就要求相关的一些地质研究人员不仅要有较深厚的地质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编程水平。三维地质可视化编程不仅对地质研究人员,就是对专业的软件编程人员来说,也是一项很有难度的工作。本文介绍一种在C++Builder中利用IDL绘图控件进行三维可视化开发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三维可视化编程的难度。
2007年04期 35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张毅;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成为一种解决地球物理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数值模拟的计算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内存容量的限制,有限的计算空间区域引入了人为边界,从而使计算结果严重偏离真实值。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在声波正演模拟中解决人工边界问题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2007年04期 360-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申传明;
介绍fx4800P的特点及空间直角坐标和大地坐标之间转换的意义,应用相关的转换公式采用fx4800P微机编程以实现空间直角坐标与大地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空间直角坐标转换为大地坐标采用迭代计算的方法,B值迭代收敛至此10-10。
2007年04期 36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毕林锐;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NMR Logging)在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展非常迅速。从仪器研发和制造到在储层评价上的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大井筒服务公司一直致力于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研发,新的仪器不断推出。本文介绍了新型电缆核磁共振仪,包括Schlumberger公司推出的MRX,MR Scanner,BakerAtlas公司推出的MREx,以及Halliburton公司新近推出的MRIL-XL。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也达到了商业化作业的水平,三大服务公司都有自己的仪器和技术。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MRILab)能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采集地层流体的核磁共振信息。目前的NMR测井都是基于一维核磁共振技术,新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2D NMR)是基于两个维度(T2,D)进行观测的全新的方法,这将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向前推进,开拓了岩石物理研究和储层评价的新领域。同时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出现和成功应用也为人们指明了三维核磁共振测井(3D NMR)技术的方向。文中最后对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性地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7年04期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张丽霞;
井中磁测技术在地质、大陆钻探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井中磁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的介绍,本文总结井中磁测技术现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出井中磁测技术以后的发展前景。
2007年04期 375-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王敏;梅林露;
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是相当的庞大的,并且一些实体的形状也是各异的,这导致了利用GIS现有空间查询接口进行海量遥感栅格数据库检索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必须增多限制条件来减少候选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外接矩形(MBR)和最大内接矩形(IR)的空间拓扑关系查询的方法。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单一的限制条件(如最小包围矩形--MBR、格网)在空间数据检中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综合多种限制条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通过增加限制条件来检索可以减少错误采样点的出现,提高检索效率。
2007年04期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李书涛;
本文应用柱形塑性扩张理论对灌注桩后压浆的最终扩张压力与扩散半径进行推导和计算,定性分析了后压浆对桩侧,桩端土产生渗透、压密、劈裂三种效应机理,应用经验公式分析了压浆前后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得出相关结论,对于同类工艺的技术参数选取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07年04期 3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罗高雄;陈建国;
灰岩区常出现溶洞,为保证财产与生命的安全,水泥厂场地选址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生产实际,阐述了联合剖面法和电测深法在水泥厂拟建场地选址中的应用,文中强调联合剖面法在溶洞上为低阻或低阻交点,电测深曲线在溶洞上反映为HA型,两种方法吻合才能推测溶洞存在的可能性。
2007年04期 3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