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军;李长征;王家林;吴健生;
堤坝渗漏是危害堤防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确定堤防隐患点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在堤防隐患探测中,高密度电法能实现快速、准确的探测,为分析堤坝渗漏的原因和位置提供了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和概率成像技术。通过对河南武陟沁河大堤童关段高密度电法勘察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引入概率成像技术对测量资料进行了成像处理,结果较准确地勾绘出了异常体的位置和大致形态。与采用传统最小二乘优化反演方法的解释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展示了高密度电法在堤防隐患探测的作用,验证了概率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06年06期 415-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邓薇;王绪本;李文超;
采用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数值模拟方法及CPML(Convolutional Perfect MatchedLayer)吸收边界条件,建立了空气—地下半空间的简单地电模型,分别以UWB(Ultra Wide Band)信号和宽带信号作为发射源,模拟了不同形状(方形、圆形)异常体模型的正演情况。结果表明UWB信号作为发射源的正演模型、能量图能清晰地反映异常体的位置和形状,能区分异常体的电性特征;而宽带信号作为发射源的正演模型只能大致看出空气土壤分界面,不能较好地分辨出异常体,其相应的能量图具有不规则的多个脉冲,也不能反映异常体的形状位置特征。方形、圆形组合模型的正演结果进一步体现了超宽带信号高分辨率的特点,为更好地识别地下异常体,以及地电模型的反演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另外,CPML吸收边界条件的应用消除了入射到截断边界处波的反射。
2006年06期 419-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耿春;尹成;张白林;
可控震源浅层地震勘探中,参考信号与接收信号都会受到环境噪声的污染。为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笔者采用一种新的时频分析工具———分数Fourier变换来对参考信号进行噪声的压制,它利用了可控震源信号———Chirp信号在某个分数阶Fourier变换上具有很好的能量集聚的特征,即表现为一个冲击函数,而噪声的能量均匀分布在整个时域平面内,在任何的分数阶Fourier域上均不会出现能量集聚。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分离出参考信号中的噪声,使时间延迟剖面的信噪比得到提高,改善了剖面质量。
2006年06期 427-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 刘盛东;郭立全;张平松;
巷道前方地质构造超前探测是地下工程施工的技术关键和技术难题,利用地震反射波探测技术,采用巷道多次覆盖观测系统采集地震数据,通过能量合成与分解、波场分离、偏移叠加等处理技术,形成矿井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Mine Seismic Prediction即MSP技术),在巷道迎头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可获得巷道探测方向的各种有效的反射波组,该波组与前方的地质界面具有很好的对应性。数值模拟、室内超声波实验与现场探测实验表明,MSP探测技术可以解决巷道前方300m以内的各种地质构造预报。
2006年06期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Mooketsi Segobye;胡友健;
当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高程不能用于工程目的时,需要进行高程转换。研究了用于将GPS高程转换为正高的一种简单算法———基于示例的学习方法。结果表明,该法能够给出优于30mm的高程转换精度,但距离的较高次方也会降低算法的质量。此外,提出了改进算法的一些建议。
2006年06期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梅宝;邓世坤;胡朝彬;
随着国家对古文物遗址保护的日益重视,对遗址的修缮工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无损检测以其无损、快速、简便和经济的特点,在考古中被广泛的应用于探测古建筑基础、地下洞室、金属物品等。本文通过介绍探地雷达的原理,重点介绍探地雷达技术在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云冈石窟某窟间墙壁厚度的检测,证明了探地雷达在用来检测遗址的厚度及其风化程度是可行和有效的,最后将标定的厚度以三维图件提交,为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了地质参考。
2006年06期 448-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于国卿;王宗敏;何丽;
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良好、容易维护和升级等优点,正在逐渐代替C/S结构,成为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新的发展方向。采用.NET Framework技术开发基于B/S结构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可较容易地实现系统开发目标。文中对.NET Framework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ZPT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设计、应用层开发和实时过程线的绘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2006年06期 452-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张煜;莫耀汉;
在地震勘探的前期工作中,对野外激发参数的合适选择是关系到勘探后期资料处理和解释的重要环节。激发参数包括激发药量、激发井深和激发源的选择,本文以川南大足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泥岩近排列和砂岩远排列的激发药量试验为例,就三维地震勘探前期不同激发参数条件下试验获取的资料,从频宽、频谱能量和信噪比上给予了相应的质量分析,并给出在资料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定量评价的方法,从而保证地震勘探中使用合适的激发参数。该方法在实际的野外激发参数试验结果的讨论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6年06期 456-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0K] - 葛文庚;
数据可视化是将多维数据以图形、图像方式显示,拓宽了传统图标的功能,提高了人们对数据的处理及解释能力,为更好地利用数据奠定了基础。数据可视化已经应用于处理地学数据,并且应用各种语言开发出了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数据可视化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其实现语言OpenGL、实现技术分治技术。指出开发四维及四维以上图形显示技术是可视化研究的难点。
2006年06期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肖亮;初玉林;张宏生;张伟;孟涛;周维娜;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天然气主要依据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理论认为当储层中存在着天然气时,会导致纵波时差增大,横波时差不变,密度测井值减小,中子孔隙度减小。根据这些测井响应特征,发展了一系列识别天然气的有效方法。比较常用的是密度—中子曲线重叠法。但是由于密度测井受井眼影响较大,导致在井眼条件较差的储层段采用密度—中子曲线重叠法不能很好地指示天然气的存在,高估或低估了气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密度—中子孔隙度重叠法的一种改进方法———视水层中子孔隙度测井值法,同时给出了合成纵波时差以及纵横波时差比值法。通过实际应用证实,这些方法能很好地指示天然气的存在。
2006年06期 470-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黄志芳;刘东;
光纤光栅传感器已在国外的油田开发中得到应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尚未成熟,应用于油田开发尚需时日。本文介绍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各种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通过和光纤光栅传感器作对比,分析了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应用于油井参数监测的优势。
2006年06期 473-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张丽娜;杨志强;欧龙;张红英;
手持式GPS的标称精度为10~15m,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单点定位精度在无SA政策时仅为15~30m,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其定位稳定性,绝对定位精度,得知手持式GPS定位误差主要以系统误差和粗差为主。粗差主要来源于观测条件,如卫星通视条件欠佳等,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GPS定位卫星和定位信号的大气延迟等,由于偶然误差具有n趋近无穷大,期望值趋近于零的特性,因此根据均值模拟修正法,对观测误差进行识别和改正,最终可以获得8m左右的手持式GPS定位精度。
2006年06期 478-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石宏斌;陈性义;赖祖龙;欧阳平;欧龙;
通过对常用的4种DTM(Digital Terrain Model)建模方法进行分析,选取不规则三角网方法对离散数据进行建模。具体方法是距离最短和角度最大原理,以此保证不规则三角网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在形成不规则三角网的基础上,根据等高线的高程值,对不规则三角网进行遍历,确定等高线穿过的三角形,并且确定等高线在所穿过三角形中的位置,用多点直线依次进行连接,形成等高线,并利用VC++进行程序实现。
2006年06期 484-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周昌龙;蒋旭惠;
我国目前在1∶10000以下小比例尺地形测量中主要采用航测手段,随着GPS(Global PositimingSystem)技术的发展,在航测调绘中GPS及GPS-RTK技术越来越发挥着其不可比拟的作用。本文以新疆和静1∶10000基础测绘项目为例,介绍GPS技术在航测外业控制网测布中所发挥的较大作用。该项目中,利用GPS与国家一等已知点联测建立了整个测区的首级控制网,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再进行次级、再次级控制,加密控制点,建立局部控制网。同时,利用GPS进行像控点的刺判、航片调绘中特殊地区的补测。
2006年06期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刘建华;闵阳;赵斌;
随着计算机、电子、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RTK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但如何更快、更加有效地传输网络RTK数据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介绍网络RTK数据传输的现状,接着提出将XML技术包装RTK数据在网络上传输的设想,然后对它的可性行、优点、前景进行探讨。
2006年06期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周姗爱;汪新庆;
为了满足数据库系统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提高程序与数据之间独立性,越来越多的系统开发人员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基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将客观世界中的实体视作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的综合。本文结合地质勘查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就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在数据建模及系统实现方面进行阐述,设计出具有继承性的控件类,使数据库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及可重用性大大提高。
2006年06期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正>~~
2006年06期 50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