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秀娟;刘金朋;方中于;梁立锋;唐永杰;
常规薄砂体AVO正演模拟一般采用Zoeppritz方程或者简化公式进行模拟,由于未考虑薄砂体厚度对AVO的影响,因此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鉴于此,采用了基于薄层的反射率法计算RVA及AVO曲线,并讨论了反射率法精度较高的机理。通过对惠州某区薄砂体理论模型的RVA计算,反射率法可以精细计算不同薄层厚度及不同频率的RVA曲线,提高了RVA曲线描述薄层的精度,而利用Zoeppritz方程计算的RVA曲线对薄砂体的厚度及入射波频率不敏感;对比地震道集AVO、基于Zoeppritz方程模拟的AVO及反射率法模拟的AVO结果表明,反射率法模拟的AVO与地震道集AVO对应更好,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16年06期 v.13 689-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 王海平;李春雷;焦叙明;刘剑涛;
为降低海上钻井及施工风险,利用渤海及西非某区块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及邻井钻探数据,对浅海及深水钻井面临的各类地质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属性分析等中深部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分析了各类海底及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预测海底及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经钻井证实,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可以有效地防范各类钻井风险,并可为今后海上油田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调查成果。
2016年06期 v.13 694-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1K] - 范文同;刘冬妮;程红伟;位江巍;朱雷;吴红军;
准确的储层综合评价是储层改造的前提,常规测井可以准确描述井筒储层的发育情况,而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可以探测井旁约30m以内的储层发育情况,二者结合,可使储层描述更为精细。介绍了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和储层改造设计中的应用。借助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提供的井旁储层发育层段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射孔和改造层段,结合井旁储层发育的规模可以优化设计改造液用量。改造后的酸压测试解释得到的井旁储集体发育特征与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解释结论相吻合,二者资料相互印证,证实了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资料的可靠性及其在优化储层改造设计的成功应用。
2016年06期 v.13 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何俊强;李玉;马志波;
在海洋三维四分量(3D4C)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如果海上不同区块数据的震源不同,在资料拼接时会出现不匹配问题。目前纵波资料的拼接多采用匹配滤波,但该方法在转换波的拼接中应用较少,对于3D4C数据单独求取转换波的匹配滤波算子又会大大增加成本,由于同一震源激发同一检波器接收到的四分量数据的相位一致,为此将纵波的叠后匹配滤波算子应用在转换波的叠前道集中,对其相位进行匹配后再进行共转换点叠加,结合南美某工区的3D4C数据,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6年06期 v.13 707-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彭绪洲;李进敏;陈新球;
浅层地震折射是工程物探最常用的经典手段之一。对非常规模式、非标准观测系统所采集的浅层地震折射数据进行个性化自动解释,是工程物探工作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某水电站横河地震折射剖面勘探实例,根据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步骤重点介绍了数据的重建过程、资料个性化自动解释的关键步骤和结果、在解释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充分融合解释人员工程经验的关键节点。展示了对非常规模式、非标准观测系统的浅层地震折射数据进行个性化自动解释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2016年06期 v.13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杜喜善;王博雅;魏涛;胡金宽;张红文;周兴海;叶秋焱;
变质岩区块位于饶阳凹陷东部陡带,断裂发育,现有地震剖面显示断层位置不清,断点模糊,断裂组合情况不明,地质结构难以落实。为剖析研究区地质构造,理顺断裂组合,在高精度的叠前道集数据上,经精细速度建模和参数试验,利用逆时偏移技术对本区地震资料进行成像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目的层信噪比、分辨率明显提高,构造特征更符合地质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16年06期 v.13 717-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0K] - 康海军;付江;仲学哲;沈贵红;
高柳斜坡带沙三段是南堡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之一。通过沉积特征分析及储层物性统计,研究了高柳斜坡带优势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高柳斜坡带沙三段储层物性受地层埋深、岩性粒度及微相类型综合控制。根据地层埋深与储层物性关系,垂向上优选出SQ_3~1、SQ_3~2、SQ_4~1、SQ_4~2四个有利层段,再结合岩性粒度及微相类型明确了研究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中粗砂岩为优势储层发育有利岩相带,进而预测了高柳斜坡带三类有利的储集相带的平面展布,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理论指导。
2016年06期 v.13 725-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 邹威波;陈书平;杜勇立;何现启;彭凌星;朱自强;
随着山区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隧道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且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隧道病害越来越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二衬开裂,一方面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另一方面引起隧道渗水。因此对隧道裂缝的检测及加固显得越来越重要。超声波作为裂缝无损检测方法具有穿透能力强,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在混凝土桥梁、隧道等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超声脉冲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时间,接收波的振幅、频率和波形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可判断混凝土内部的充填状态、裂缝深度等。隧道衬砌只具有一个面,检测时只能采用平测法,平测时应在裂缝的被测部位,以不同的测距,按跨缝和不跨裂缝布置测点进行检测,通过对比分析判定裂缝的充填状态及其发育深度。将超声波法与裂缝宽度检测仪综合使用,同时探测裂缝的宽度及发育深度,并将检测结果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三维显示,使结果更为简洁、直观,为后期的加固设计、施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06期 v.13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
<正>《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大学联合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类学术期刊。本刊是工程、环境、资源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技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交流和展示窗口及前沿学术问题的讨论平台。
2016年06期 v.13 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朱燕梅;范泯进;沙椿;
超声横波三维成像法应用于探测水工混凝土缺陷在国内尚处于初步阶段。以MIRA超声横波三维成像仪为基础,通过解析其探测原理,并结合试验研究超声横波波速和频率对其探测成像深度以及对钢筋、细小异常体识别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计算波速与实际波速相差10%以上时,对缺陷成像深度会出现较大偏差;而不同的探测频率对于不同埋深和尺寸缺陷的识别能力差别较大,需现场预估和试验以确定合适的频率。此外,给出了采用超声横波三维成像法探测缺陷时横波波速测定、探测频率选取的建议,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16年06期 v.13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 马文文;喻忠鸿;祁明松;王传雷;
在与资源勘察和地质调查不同的工程勘察、考古调查等领域,其探测的目标物体常常是炸弹、沉船、古墓葬等由人类制造和建筑的人文物体,由于其生成环境和生成条件与矿床、构造完全不同,因此在对这一类场源进行磁测资料处理时,必然与矿产调查时有所不同。结合模型实验讨论和总结了上述类目标体在化极处理时的差异;讨论了如何根据人文目标体的特点选择参数,并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总结;另外,还通过勘察工作实例对从模型实验的正反演中得到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进行了验证。研究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应用效果,证实和表明了提出的化极处理时参数选择原则和评价标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016年06期 v.13 746-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姜鹏;龚育龄;王笠洁;邱松;
在大量收集青海天峻1∶50 000航磁测量区已知地质、矿产资料和以往物化探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测区内五个典型的航磁异常带进行地面查证。通过对异常进行初步甄别分类之后,以编号青C-2012-117,即航磁异常Ⅰ区的地面查证工作为例,采用1∶10 000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1∶10 000岩石剖面测量方法进行航磁异常三级查证,分析磁异常形成的地质原因,对不同性质的航磁异常做出定性判别,进而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条件进行初步分析。在航磁异常查证中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2016年06期 v.13 752-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曾杰;邓耀辉;吕天江;
在剩磁较强的工区中采集的野外磁测数据包含了显著的剩磁效应,不仅影响了总磁化强度的大小,也影响了其方向。如果在剩余磁化效应比较强的区域进行磁测工作时不考虑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会对资料的处理解释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为证明此观点,本文通过模型试验计算,分析了剩余磁化效应对于磁异常曲线和平面等值线图的影响,得出了随着剩余磁化强度的增大,磁异常曲线畸变变越大的结果。此时在没有确定工区总场大小和方向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化极方法处理数据。
2016年06期 v.13 758-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龚术;张智;
为了寻找高速公路建设中不良地质体的分布位置及范围和地表下岩溶发育情况,探查地表下方30m深度内的大溶洞和地下暗河情况等不良地质体,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方法对汕昆高速公路阳朔至鹿寨施工段进行了勘察。通过对野外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和反演解释,得到如下结论:WK0410线36~52m处以及55~68m处为溶洞,并且有充填物,顶部深约为16.5m和14.5m;WK6960线40~52m处以及60~65m处为溶洞,顶部深均约为10m;K11+445中桥34~44m处有一无充填溶洞,顶深约为10m,66~74m处有一局部高阻异常,推断为无充填溶洞,顶深约为6m;WK12080线52m处有一接触界面,接触面的倾角为80°~85°,该界面的西北方向岩石较为完整,东南方向裂隙较为发育;马岭河大桥中层为含水较丰富的圆砾,下层为灰岩;狮子岭大桥48~68m处以及80~88m处为含水及其他充填物的溶洞,前者顶深约为10m,后者顶深约为7.5m;蒲芦互通上层为较为含水的黏土,下层为泥灰岩;大坪子隧道15~340m表层为较为干燥的黏土层,190~210m、250~340m之间为含水的岩体破碎带,其余区域为较为完整的泥岩。
2016年06期 v.13 765-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8K] - 李致君;蔡海水;
由于老矿山电磁人文干扰严重,为了保证物探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需进行干扰调查试验工作。试验通过离开不同类型干扰源,以不同的距离,在野外采集天然场源电磁法数据,并分析噪声特点,得出不同类型的人文干扰对天然场源电磁法数据质量的影响范围,以便在野外数据采集及后期数据处理时采取相应的压制措施和去噪技术将噪声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试验结果对以后的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作用。
2016年06期 v.13 775-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汪琪;赵志鹏;尹秉喜;胡伏生;
地热资源的埋藏性和地下空间的复杂性,使得地热调查技术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电磁测深在地热调查中的应用现状,针对MT法在深部平原埋藏型地热探寻中的缺口,以银川盆地地热调查为例,利用电磁测深MT技术解译银川盆地热储范围,并结合盖层温度、控热断裂给予分析,结果显示,利用电磁测深MT法可以较好地圈定银川平原深部热储范围。说明了电磁测深MT技术在平原区深部埋藏型地热调查中是适用的。
2016年06期 v.13 782-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薛辉;肖博雅;刘洋;赵毅;窦连彬;余小刚;解宇航;
河西务油田W10区块沙四下储层作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岩石颗粒细,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高,导致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性小,在试油过程中往往导致大量水体产出,常规交会图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测井解释精度的需要,因此,综合考虑研究区构造、地质、储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展对研究区储层流体的识别。应用特殊交会图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Fisher判别法对W10区块沙四下储层流体进行识别,并建立相应判别图版,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都能对流体进行有效的识别,对比试油结果可知,判别的符合率分别达到77.87%、88.89%、94.44%,特别是Fisher判别法,识别精度最高,满足测井精细解释的要求,对研究区下一步的精细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6年06期 v.13 78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 黄欧龙;曹国侯;苏建坤;李万宝;
混凝土结构表观及内部缺陷将严重影响桥梁工程的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为获取某斜拉桥塔柱表面裂缝发展及延伸情况,引入了声波CT技术。首先对声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重要性进行介绍;然后通过裂缝检测声波CT技术对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测,得出塔柱内混凝土缺陷、密实性、均匀性等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塔柱表面裂缝的发展状况,为保障施工质量,保证桥梁施工进度提供理论依据。两者对比结果充分证明了声波CT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016年06期 v.13 794-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 范泯进;朱燕梅;沙椿;
水工混凝土裂缝发育深度一般较大,常规的超声波单面平测法、双面对测法和钻孔跨孔声波法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无损检测水工混凝土裂缝深度的能力,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裂缝深度无损检测的能比衰减法。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设备、测线布置方案和数据采集、处理流程。结果表明,能比衰减法与跨孔声波法在针对某水电站大坝裂缝进行的对比试验中仅相差1.67%。
2016年06期 v.13 799-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祁亚科;余力;张亚杰;张柏林;赵越;
GPS测量技术在现代测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GPS测量直接获取的大地高需要转换成正常高才能在工程中应用。目前将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主要采用高程拟合的方式进行,如何提高GPS拟合高程的精度是测绘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实验了几种不同的GPS高程拟合方式,将其结果与水准测量结果相比较,证明了合理选点对于GPS拟合高程的精度影响很大,并得到了分区拟合是一种较好的拟合方式的结论。
2016年06期 v.13 804-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正>本刊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为提高刊登论文的代表性,加强本刊在国内外的学术辐射,特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欢迎地球物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人注册登录我
2016年06期 v.13 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李邱林;杜全维;董武钟;
高海拔区域光伏电厂建设的过程中,地形图是规划设计及工程量计算所必需的基础资料,快速获取良好现势性的地形图,决定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亲身工作实际,利用Nova MS50,针对某大型光伏电厂进行了测图实践,并进行了精度与作业效率分析,验证了其在工程实例应用中的可行性,对测绘单位进行特定条件下高海拔山区测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年06期 v.13 808-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正>~~
2016年06期 v.13 813-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