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建华;李瑞娟;赵清平;
渤中凹陷西南地区钻遇多段地层超压段,直接影响到钻前地层深度预测及钻井工程安全。首先以基于叠加速度的约束反演获得背景层速度,再以叠后波阻抗反演获得目的层精确的层速度,然后采用Fillippone公式直接由地震速度计算得到地层压力,最后通过等时切片成图,可以有效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纵向深度和平面分布范围。根据该方法指导钻探的3井,在对应深度段实测地层压力高于1.4,与预测值基本吻合,有效地确保了钻井安全。
2015年05期 v.12 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王笑雪;骆帅兵;胡琏;张博;王琴;
2006年,我国第一口深水探井C3(水深达1 480m)取得了重大天然气发现,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量。但由于识别深水优质含气砂岩层的难度较大,仅通过地震同相轴或地震剖面宏观解释,很难到达理想的效果。采用地震波波形分析方法,即根据砂岩含气之后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在地震波波形上凸显出独有的特征,可识别含气砂岩层。该方法对含气砂岩层的刻画和油气开发意义重大。
2015年05期 v.12 57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王鹏飞;何兵寿;
逆时偏移是当前地震资料处理的前沿技术,吸收边界条件是逆时偏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业界常用的基于波场分裂思路的完全匹配层PML(Perfectly Matched Layer)吸收边界条件在改善边界吸收效果和改进偏移成像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方法需要在边界处为分裂后的各个分量开辟额外的内存空间,且需要分边角处理,增加了逆时偏移技术的内存负担和计算开销。为了减少内存负担和提高计算效率,首先从双程声波方程出发,推导了声波方程的无分裂PML吸收边界条件,然后给出该边界条件下波动方程逆时延拓的数值实现过程。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结果得到:无分裂PML边界条件具有与分裂算法相同的边界吸收效果,并且基于无分裂PML的逆时偏移算法效率更高,更便于程序代码的编写和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的并行实现。
2015年05期 v.12 583-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王旭谦;
常规海上拖缆采集数据存在受海水面虚反射引起的陷波特性,从而限制了频带的宽度,降低了分辨率。为了消除海水面虚反射引起的陷波特性,采用频率-波数(F-K)域波场延拓法去鬼波技术对一个复杂模型及某海上实际采集的上下缆数据进行了去鬼波试算。结果表明,上下缆数据处理结果既保留了浅层的高频信息,有较高的分辨率,又保留了深层的低频信息,目的层反射较浅缆能量强,信噪比高。
2015年05期 v.12 59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 夏振宇;王子瑄;汪勇;高云龙;桂红兵;张梦琳;
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变质岩岩性复杂,岩性空间变化较大,储层表现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的特点,预测其裂缝发育的走向和密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针对研究区高陡裂缝的特点,利用P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具有振幅随方位角变化的特性(AVAZ),对裂缝发育方向和密度等进行了定量—半定量预测。基于叠前道集,采用了三种不同分方位角道集的方案,并结合成像测井成果,对三种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选,认为第一种分方位角方案,即方位角分为0°~110°、110°~130°、130°~180°的方案更适合本区裂缝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大民屯潜山带裂缝主要发育于静安堡构造带和平安堡构造带;在西部潜山带,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WW—NNW向;在中部潜山带,主要发育NW向。
2015年05期 v.12 597-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 周宗良;吴刚;肖建玲;张凡磊;
歧口主要含气层滨Ⅲ、滨Ⅳ油组为两套砂泥互层段,属扇三角洲砂体,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预测难的特点。运用地震拓频处理技术,通过对歧口深层气藏地震资料进行提高分辨率的拓频处理,大大增强了地震高频弱信号的能量强度,深层目的层沙河街组油组含气层段频率从10~30 Hz拓宽到10~60 Hz,提高了地震资料识别薄层储层的能力;同时,通过应用拓频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以岐口深层为目标进行了储层反演与属性储层预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准确刻画出了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等岩性气藏边界,实现了深层气藏储层的三维精细预测,应用效果较好。
2015年05期 v.12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 王红岩;徐春明;刘伟;冯右伦;张明;
河流相储集层一般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储层预测难的特点。传统地震预测方法是根据全频段信息进行研究,模糊了不同频率信号所携带的不同地质信息,降低了其预测精度。基于短时窗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可将地震数据由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生成的振幅频率体和相位体可用来检测薄层及地质异常体横向不连续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基于此,首先根据已钻井的测井、录井等资料,建立了河道砂体正演模型,得到正演记录,并对正演记录进行时频分解,分析河道处响应特征,用于河道砂体的追踪识别。然后,对目的层段进行时频转换,提取振幅体频率切片,刻画出古河道的形态特征,并提取相位体切片,识别出断裂分布特征,指导了有利储层的预测。该技术在古河道砂体预测中的成功运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5年05期 v.12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周光哲;
根据勘探开发工作需要,对俞垛—华庄区带主要目的层阜三段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和圈闭评价,以期通过研究该区块断裂系统特征及构造特征来落实有利圈闭。本次研究充分利用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全区地质统层的结果,运用Landmark人机联作,对阜三段地层进行井—震标定,并且运用工区内其他井的信息进行层位追踪,利用空间变速成图技术绘制目的层段构造图。同时,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利用相干技术和时间切片辅助进行断层识别以及解释,落实各断块圈闭,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和油藏依据,最终优选出8个可供上钻的有利圈闭。
2015年05期 v.12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 聂杞连;王身建;佟恺林;段杰;孙庆莉;
地震地貌学是一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来恢复古地貌、古沉积及其他地质信息的综合学科。川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鲕滩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划分出高能鲕滩储层,可运用地震地貌学来研究飞仙关组储层。为此综合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地震相、地震层序、层拉平古地貌分析技术来识别飞仙关组沉积相带的边界、纵横变化、台缘带高能滩相的发育情况及古地貌变迁过程,并根据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和古地貌特征,预测飞仙关组台缘带鲕粒滩的范围。结果表明,采用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能较准确地预测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
2015年05期 v.12 62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蒙应华;汪玉琼;杨仕欲;
以黔南页岩气代页1井的勘查为例,介绍了AMT法与TEM法的工作原理及方法,并结合地质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效果。对两种方法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的断面电阻率特征显示,AMT法与TEM法电阻率均表现出明显低阻异常,这得到了钻探工程的有效验证,表明利用AMT法探测深部含气低阻层位的大致埋深,TEM法配合查找浅部溶洞、岩溶裂隙来避免漏浆、掉钻等工程风险能取得较好效果,可为今后贵州页岩气综合勘查提供方法借鉴。
2015年05期 v.12 627-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唐振宇;张华;龚育龄;
针对煤矿生产和建设中的水害探测问题,采用瞬变电磁法同一回线装置对山西某煤矿煤层采空区积水分布范围进行了探测。结合山西某煤矿10号煤层的应用实例,实现了对煤层的电阻率水平切片,同时对瞬变电磁成像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煤矿采空积水区施以钻孔验证。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成像技术直观地表现出采空区的积水状态,对异常区位置的探测结果更加精确、具体,便于异常区的判定、后期钻探及其他防治措施的确定。
2015年05期 v.12 633-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 张勇军;贺文根;
当地表或地下存在异常体时,电性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导致视电阻率测深曲线产生畸变。为了揭示横向不均匀性对频率域电阻率测深影响的规律,首先根据高频平面电磁波的趋肤效应,计算出异常体正上方测点测深曲线受电阻率横向不均匀性影响的起始工作频率,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对含低阻体的二维模型进行正演计算,总结了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测深曲线的畸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影响与极化模式、异常体属性(厚度、宽度、电阻率)、频率相关。
2015年05期 v.12 637-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陈敏知;唐仲华;罗其海;
在钻孔密度低、分布不均、揭露深度浅的地区,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取得物探资料建立三维含水层模型是一种快捷经济的方法。基于此将物探数据与钻孔数据结合,把200m深与60m深两条高密度物探校准测线的第四系含水岩体视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与已有钻孔资料进行比对,显示物探成果能准确反映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岩体黏土、淤泥质黏土、砂层、含砾砂以及基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岩层电性特征与含水岩体岩性对比机制。对于整个研究区,布设5条贯穿全区的高密度物探测线,与已有的钻孔资料相结合,利用UGIS三维地质建模软件进行三维数据处理,建立了彭场镇幅三维含水层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将物探资料作为钻孔资料的补充来建立三维含水层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可为进一步进行地下水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模型基础。
2015年05期 v.12 64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靳月文;
煤矿采空区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危害巨大,对采空区的勘查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EH4电磁法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其轻便灵活、受地形和场地限制小以及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将其应用到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然后通过在3个矿区进行的试验实例,分析EH4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探寻其在单层和多层煤矿采空区勘查方面的效果,研究总结采空区的异常特征并得出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强电磁干扰地区,EH4电磁法探测煤矿采空区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当多个煤层的采空区相互叠加时,如果煤层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可区分出各煤层的采空区。
2015年05期 v.12 650-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 黄立勇;周常委;唐仲华;梁红波;
介绍了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一个实例。工区位于太湖南岸第四系覆盖区,道路、村庄等人文情况复杂。为取得较好效果,布置了CSAMT工作,并在资料解释中密切结合地质资料。结果表明,CSAMT成果对区内地层结构及断裂构造反映明显,并对钻孔位置给出了建议。对推荐钻孔进行验证,成功出水,井口水温为44~45℃,解决了业主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CSAMT解释结果与钻孔地质情况较为吻合,对于本地区今后的地热资源勘查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015年05期 v.12 65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刘俊峰;孙保山;程云涛;
V8的时间序列文件TSn文件是存储MT采集数据的二进制文件,其每个MT的采样数据长度为3个字节(3bytes),而一般程序的读写字节长度为1、2、4、8个字节,这给读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通过研究V8多功能电法仪时间序列数据格式,提出了一种逐字节读取3个字节长度数据,然后组合成采样数的方法。并以实测大地电磁数据为例,用Fortran编程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为3字节文件的读取提供了一种方法,并为大地电磁时间系列数据去噪方法研究提供了便利。
2015年05期 v.12 660-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田忠涵;朱德兵;杨益成;
利用勘探钻孔几何空间超前探测钻孔底部低阻或高极化隐伏目标体,可以为深部继续施钻决策提供依据。基于全空间下无穷大板状目标体的解析解,对比多种电极排列模式下的异常响应,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前向模式下电位和电位差阵列观测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钻孔几何空间条件,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更接近钻孔底部隐伏目标,可以获得更明显的相对异常。综合考虑渐进阵列观测信号的纵向和横向幅度以及变化趋势,该套技术对钻孔底部隐伏目标体具有一定的超前预报能力,在深部资源勘探领域有实用价值。
2015年05期 v.12 665-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黄凤祥;桂志先;夏振宇;兰天;
测井资料能够反映地层岩性及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多种参数,利用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二次解释,能对储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本次研究区储集层为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砂砾岩洪积扇沉积物,成分复杂,且断层发育,全区测井二次解释较复杂。将该区按断裂分上、下盘区域,利用地质岩心资料,进行测井二次解释,并建立了油水层识别模式,最后将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者吻合度可达87.5%,说明结合地质资料可将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刻画与校正,可有效识别该区油水层。
2015年05期 v.12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秦显科;王林飞;徐秀刚;邢磊;尹燕欣;
在工程物探中,浅层异常体的探测通常采用单一方法,这就有可能导致勘探失误。为了避免由于单一物探方法可能造成的失误,利用地震映像、浅层反射波法、浅层折射波法和磁法勘探,对铺设在山东桃村中国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物理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地表附近的天然气管道进行探测。并且通过对地震数据和磁法勘探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联合分析,大致确定了天然气管道的位置,表明利用震磁联合的方法探测天然气管道是行之有效的。
2015年05期 v.12 680-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李凤廷;孟军海;苗虎林;申伟杰;李兴良;
在城镇地区开展重力调查时,建筑物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为了解决城市建筑物重力影响的校正问题,首先采用直立长方体来模拟建筑物模型,计算了单一建筑物的重力校正值随建筑物高度和校正半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校正值在校正半径为0~250m之间时急剧增加,在校正半径达到250m以后逐渐趋近一常数。随后,以1∶25万区域重力调查为例,对比校正半径为50m、250m和1 000m的建筑物影响值,发现250m的校正范围既能满足近中区地形校正精度要求,又便于野外操作,要减小250m的校正范围以外建筑物的影响,采用简单易行的理论计算方法即可实现。最后给出了城市建筑物重力校正的野外观测方法和绘图式记录方式。该校正方法和方案能够消除城市建筑物对重力测量影响,有助于提高城镇地区重力异常精度。
2015年05期 v.12 686-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何莉;
新生界深度研究对于地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地质构造研究、矿产埋深分析、基岩地质图修订、水工环应用、钻孔分析等,甚至能为城市地质调查提供沉积厚度、水位分析、基岩结构、断裂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详细信息。如何准确划定新生界深度尤其是沉积地层较厚地区的新生界深度是个不小的难题。为此,利用有限深度的地震勘探资料作为约束条件,结合重力数据反演,对厚覆盖层的豫东平原地区进行了新生界厚度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新生界深度资料,为该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及各类矿产分析、水工环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并且通过本方法可以在其他地区尝试绘制各地层界面的相关图件。
2015年05期 v.12 692-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汤健健;
预应力管桩容易受到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偏斜现象,从而使得桩身产生缺陷,进而影响桩基安全和工程质量。合理利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可以准确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推断缺陷的位置,从而指导工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对灌芯效果进行评价。结合某工程实例,利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基本检测、纠偏后检测、灌芯后检测得到的检测三次结果,指导工程对偏斜预应力管桩进行纠偏和灌芯处理,使得桩身完整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2015年05期 v.12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薛文平;张小永;鲁会;张顺强;
多数水电站处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并且基础资料极其缺乏,致使界桩测设工作异常困难,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此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多种方法。基于此,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界桩测设为实例,探讨了如何综合运用水准测量、GPS静态、快速静态、网络RTK、航空摄影、像联像调、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等多种现代测量技术,经济、高效地成功完成界桩测设工作,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年05期 v.12 704-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范丽;
利用地下连续墙设置垂直的挡土围护结构是城市深基坑开挖控制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天津地铁5号线思源道站车站小里程端(1~9轴)基坑为不规则形状,基坑深度可达20~30m,基坑围护结构支撑体系为环梁+辐射撑+斜撑的钢筋混凝土桁架支撑,共设3道,在基坑开挖完成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时,需从下到上逐层对支撑进行拆除。为了减小拆除过程中的基坑变位,采用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方式对其进行基坑围护。结果表明,通过进行深基坑围护施工,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建设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使基坑的结构体系更加稳固。
2015年05期 v.12 708-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