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上下缆地震采集资料特点分析

    赫建伟;侯志平;万欢;史文英;李鹏;

    受海水面的虚反射影响,常规海上拖缆采集的数据存在陷波特性,使得地震记录的频带变窄,降低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近几年,上下缆采集技术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国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了充分利用上下缆采集的资料信息,指导上下缆资料的处理,本文通过频率波数谱分析了上下缆采集资料的特征,同时分析了上下缆采集资料信噪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震源沉放深度情形下,电缆沉放深度的增加,不仅低频能量增强,而且提高了信噪比,有利于中深层采集信号能量增强;但由于低频能量减弱,使得整体频带变窄,勘探分辨率降低;同时,上下缆资料的合并处理必须考虑不同缆处的噪声所带来的影响。

    2013年04期 v.10 4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 基于曲波域的软硬阈值折中地震信号去噪

    杨凯;刘伟;潘永;

    噪声衰减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曲波变换对于光滑且二阶连续可微函数所具有的最优逼近性能,给出了曲波域随机噪声衰减的软硬阈值折中方法。基于模型讨论了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在曲波域不同方向上的分布差异;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有效地压制了地震资料中的随机噪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而且较好地保留了地震数据中的有效信号。

    2013年04期 v.10 437-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深浅水变换带地震资料子波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陈礼;李列;张治忠;李添才;王用军;

    在海上地震勘探中,气枪激发时所产生的气泡震荡影响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是应用远场子波预测反褶积来压制震源气泡的影响。在浅水中压制由于空气枪产生的气泡振荡的低频起到了一定作用,可也压制了小部分的有效频率,这对精细勘探来讲是不足的。为满足精细勘探需要,本文通过深水可完整记录直达波的特点,在测线的近道上应用直达波和海底反射波的组合得到统计子波的方法来压制气泡。结果表明气泡得到了很好的压制,并且较好地保护了有效频率。

    2013年04期 v.10 442-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二维地震勘探在睢县孙聚寨地区找煤中的应用

    单婷婷;苗子伟;

    在地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试验和效果分析,结合以往的地质成果和邻区的地震勘查经验对睢县孙聚寨勘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查、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表明:勘探区新生界覆盖层总体上东薄西厚且厚度变化很大(680~1080m);地震资料共解释A级断点两个,组合成正断层(DF1)一个;地震数据体显示二2煤层的T2反射波能量强、波形突出,连续性好,埋深总体上从东北往西南逐渐变深,受正断层DF1的影响,DF1断层以西二2煤层保存较好,面积约12.46km2,DF1断层以东地层抬升,二2煤层被剥蚀,极少被保存。

    2013年04期 v.10 449-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TSP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范承余;程飞;陈松;

    在隧道工程中,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隧道建设,对隧道周边以及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进行探测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运用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进行超前预报是准确而又高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在介绍了TSP系统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观测系统对隧道进行探测,通过对实际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解释以及对重叠段的对比分析,验证了TSP在隧道探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分析不同的观测系统可以发现对于小偏移距的观测系统有利于获得隧道周围岩体的地质信息,而靠近掌子面的观测系统则更有利于获得掌子面前方岩体的地质信息,这些结论可以为TSP在实际隧道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013年04期 v.10 45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海米罗斯地区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技术研究

    范皓东;罗章清;

    在海米罗斯工区勘探中,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沙山起伏剧烈和地下大倾角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发育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突出。由于浅层的强波阻抗界面屏蔽了下传能量,导致有效波较弱,对地震资料处理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该地区原始资料特点,重点改善奥陶系主要目标层的反射品质及构造带轴部中深层反射信噪比为目标,开展静校正技术、叠前多域去噪、叠前时间偏移等目标处理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地震剖面成像质量。

    2013年04期 v.10 460-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地震勘探技术在解释地质异常体的应用分析

    张向鹏;聂荣花;

    地震勘探技术在控制煤层赋存形态方面有高于其它物探方法的优势,尤其在准确圈定小窑采空区、岩浆岩侵蚀、煤层露头、火烧区及冲刷带、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煤矿产业的生产和建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河北、新疆和山西等地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介绍了如何根据地震时间剖面表现的不同特征来确定和解释各种煤层地质异常体,并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成果。

    2013年04期 v.10 465-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 “三边”工作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张慧利;张琳;刘平;

    "边勘查施工、边资料解释、边调整地震测线"的"三边"工作在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浅层地震勘探项目设计地震测线位置的及时调整,准确控制了汤东断层;在地震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两个相邻工区交界处的地质情况,合理调整了交界处的地震测线,从而准确控制了两个相邻工区边界处的断层。在这些项目中,"三边"工作的充分运用,保证了地震勘探在城市活断层探测及矿产资源勘查中精度高、见效快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避免了因地震测线布设不合理造成原始数据采集不全或采集不准确而导致的地震成果解释误差增大。

    2013年04期 v.10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浅谈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周永波;秦向红;袁燕;蔡兰花;刘平;

    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及制作方法入手,对反射系数序列和子波两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提高合成记录制作精度的方法:密度和声波曲线联合使用;提取实际子波;利用多种速度资料进行时深转换。探讨了在制作合成记录过程中如何提高制作精度,并提出使用相关系数法、曲线对比法以及剩余记录法等来衡量合成记录制作的质量。

    2013年04期 v.10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逆时偏移反射波压制方法及对比分析

    王京;屈念念;程飞;

    在逆时偏移过程中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会对偏移结果造成低频干扰,为了能够提高偏移结果的信噪比,在逆推过程中将反射波进行压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双程声波方程逆时传播的差分格式,在实现了双程声波方程逆时偏移的基础上,运用无反射波方程、Poynting矢量和Robinson公式三种反射波压制方法进行反射波的压制,并对它们各自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反射波方程只有在小角度入射的情况下,才会有较好的压制效果;Poynting矢量和Robinson公式的效果较好,但对于上、下行波重合的情况,Poynting矢量法会压制掉有效波的信息,而Robinson公式法则会保留有效波的信息。

    2013年04期 v.10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裂缝介质地震波场特征正演模拟分析

    郑昭;王志;

    通过对含裂缝构造地质模型正演模拟发现,在裂缝带处,地震反射波场特征参数(振幅、衰减系数、频率和速度等)不但与地层中裂缝密度、裂缝中充填物的速度和密度有关,而且与裂缝的走向有关。含裂缝构造储层介质的各向异性对地震波场特征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对反射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影响大于对速度的影响。对于含裂缝介质来说,在研究含裂缝介质的各向异性时,利用地震波振幅变化比利用速度变化更可靠。

    2013年04期 v.10 487-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 利用正演模拟识别各类地震假象

    黄诚;杨飞;李鹏飞;

    针对各类地震假象给地震解释人员带来的困扰,本文探讨了正演模拟方法研究假象问题优越性,并从理论方面简单介绍了不同正演模拟方法的优缺点。一般情况下,复杂的地质构造(包括起伏地层类、断层类、低速和高速充填体类、火山岩刺穿类及生物礁类的地质模型)往往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假构造,或出现偏离真实构造位置的情况,本文选取波动方程地震正演模拟方法模拟分析了起伏地层类和断层类地震假象的产生,指出了正确的解释方法和依据,对提高复杂研究区地震资料岩性解释的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04期 v.10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重磁电资料在XF山西侧油气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中的应用

    蒲丹;雷宛;李怡;王凯;陈思宇;

    为了解XF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电性层与断裂的展布情况以及圈定有利油气构造带,为含油气远景评价和选择有利区块提供依据,本文综合MT电法、重力和磁法资料,并以物性资料为基础,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重磁电资料与石油地质资料进行了联合正反演综合解释,对剖面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垂向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本区电性层的展布、断裂及有利生储盖组合的综合物探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物探剖面中、东段至多发育三套电性层,而西段可完整发育五套电性层,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发育厚度较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从而验证了该套综合解释方法在该区的有效性。

    2013年04期 v.10 497-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征稿简则

    <正>本刊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为提高刊登论文的代表性,加强本刊在国内外的学术辐射,特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欢迎地球物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人投稿。1.稿件内容:本刊主要刊登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磁、地震、电磁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应用新成果;工程勘察(尤其是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和环境勘察中的

    2013年04期 v.10 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重力优选向上延拓技术在拜城凹陷找盐(钾盐)的应用

    宋小超;邓小林;赵玉海;韦钊;

    首先介绍了优选向上延拓的思想及相关原理。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实了优选向上延拓具有不过分衰减低频信号,能尽可能多地保留有用地质体信息的功能。根据优选向上延拓的这一特性,能够比较准确地提取区域异常,分离出局部异常。利用优选向上延拓处理了拜城区块实测的重力资料,获得了较好的成果。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对处理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圈定了该区找钾盐的有利靶区。为该区进一步的物探、地质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13年04期 v.10 505-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与测井响应

    周宗良;王义军;肖建玲;池永红;

    低电阻率油层根据其成因影响因素可划分5种类型:岩石骨架导电型、高束缚水饱和度型、高矿化度地层水型、双孔隙度结构与裂缝并存型、咸水泥浆侵入型。导致油层电阻率降低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储层岩石骨架中含有导电物质如含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时,是导致低电阻油层形成原因之一;岩石中黏土矿物阳离子交换性与平衡阳离子的附加导电作用可以造成油层电阻率的明显降低,形成低电阻率油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孔隙吼道变小,微孔隙增多为束缚水提供了储存空间,形成高束缚水饱和度储层,导电能力增强,使油层电阻率变低。咸水泥浆侵入是油层电阻率变低的外在因素。

    2013年04期 v.10 512-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大牛地气田储层裂缝测井评价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江子凤;白玲;李功强;邓钰英;赵景;

    为了评价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低压致密储层裂缝发育情况,认识裂缝对天然气产能的控制作用,本文利用地层倾角、全波列、偶极声波、声电成像等测井资料来识别储层上的裂缝发育情况,总结裂缝发育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最后,通过统计裂缝发育情况对产能的影响发现:有裂缝发育较好的储层往往天然气产量较高。初步确定裂缝是储层高产的主要原因,为指导大牛地气田勘探方向和储层评价方法提供了重要帮助。

    2013年04期 v.10 52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 深度转换因子对高密度电法反演成像的影响

    黄真萍;孙艳坤;胡晓娟;林玫玲;

    深度转化因子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基于反演成像的高密度电法勘探资料处理、解释速度和精度。本文以高密度电法反演成像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大量电阻率异常体模型,选择不同深度转化因子进行反演成像模拟,经对反演成像结果、反演速度和收敛性等综合性能的对比与分析,得到了高密度反演过程中最佳的深度转化因子。经工程实测数据验证可知,深度转化因子选0.3时反演成像精度较高、反演速度和收敛性较快。

    2013年04期 v.10 527-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数学形态滤波在音频大地电磁去噪中的应用

    汤磊;汤洪志;韩雪平;刘俊峰;

    大地电磁去噪方法种类多,且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引入汤井田教授的一种新方法——数学形态滤波法,它是依据形态学原理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的非线性滤波方法,在信号和图像处理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通过仿真实验设计一个加噪的正弦曲线,通过经腐蚀运算、膨胀运算、开闭运算、闭开运算和经形态滤波后分析曲线特征,之后对比经组合广义形态滤波在同一结构元素不同长度、同一长度不同结构元素滤波效果,最后将组合广义形态滤波引进到实测的音频大地电磁数据中,对比其滤波前和滤波后的视电阻率曲线,结果表明形态滤波能有效抑制音频大地电磁法中大尺度干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13年04期 v.10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位移电流及反射与折射对高频电磁波探测深度的影响

    贺文根;严家斌;李俊杰;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根据趋肤深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位移电流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考虑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的情况下,应用广义反射系数,导出层状介质中电磁波趋肤深度的精确计算方法,并对近似处理手段所带来的计算误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位移电流对高频电磁波趋肤深度计算的影响较大;在某些频段忽略分界面处的反射与折射的处理方式带来的趋肤深度计算误差较大;表明了位移电流和分界面处反射与折射对高频电磁波传播的重要性。

    2013年04期 v.10 539-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跨孔超高密度电法CT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尚耀军;何耀京;黄子龙;

    常用电阻率法的空间效应和视电阻率拟断面记录点对应深度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场地的要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分辨率却下降等等制约因素,使其工程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在解决孔与孔之间的电阻率情况更是一筹莫展。本文所推荐的跨孔超高密度电法是根据电场的基本理论和地震CT勘探的原理,提出了利用在平行钻孔中布设电极、然后利用一孔的两个电极供电、其余的电极同时测量的一种电法测量方式;它不仅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孔与孔之间的电阻率问题,对场地无太大要求且施工较方便;本文通过对清远伦洲大桥18#、19#桥墩内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电阻率的测试,充分证明该技术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013年04期 v.10 545-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 矿井音频电透视在矿井工作面探测中的应用

    张军;王勇;秦鸿刚;刘广亮;赵朋朋;

    介绍了音频电透视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分析了工作面的富水区及分布范围。音频电透视探测的煤层工作面综合视电导率高异常与岩层的裂隙性及其充水程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音频电透视探测成果能够综合反映工作面含水情况。通过实例说明音频电透视在工作面富水性探测方面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矿井音频透视技术是该矿探查工作面内部顶、底板内含、导水构造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2013年04期 v.10 55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瑞利面波勘探在坝体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淑婷;高振兵;

    瑞利面波勘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分辨率高、成果直观、适用场地小等优点,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瑞利面波是一类频率较低、能量较强的次生波,主要沿着介质的分界面传播,其能量随着与界面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瑞利面波与反射波、折射波一样都含有地下介质的地质信息。本文介绍了瑞利面波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方法、频散特征、反演研究以及实际资料的应用等方面,用多道检波器测量来了解面波勘探在坝体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2013年04期 v.10 55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基于超声波CT技术的混凝土内部缺陷探测

    申永利;孙永波;

    超声波CT技术作为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具有震动频率、探测精度和异常分辨率高等特点,同时还有良好的指向性特性,成为弹性波法混凝土内部缺陷质量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依据超声波CT的原理,通过正反演算法,对混凝土内部存在缺陷的模型进行了三维CT探测研究。研究表明,混凝土模型内部中存在的泡沫低速体,三维超声波CT探测的成像结果可精确、直观表示,完整地反映出整个混凝土内部的缺陷及质量信息,克服了由于常规的超声波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3年04期 v.10 560-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在查找填埋垃圾充填边界中的综合应用

    陈耀军;

    介绍了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的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等,通过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在查找实际工程填埋垃圾充填边界中的综合应用,查明了垃圾填埋场充填边界的分布位置、分布形态等,并通过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钻探验证结果综合反映了这两种方法的探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采用瑞雷波法和地质雷达法的综合探测手段查找垃圾填埋场充填边界是有效的、可靠的,探测结果为下一步勘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及地球物理参数,为今后其它同类的勘探工程实际资料解释积累了经验。

    2013年04期 v.10 56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Hilbert变换在物探领域的应用现状概述

    钟宏伟;胡祥云;宋伟;李枝文;

    从物探领域将Hilbert变换应用于复数信号分析至今,Hilbert变换不论是从理论算法上还是应用领域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扩展,已成为物探领域资料分析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回顾30多年来Hilbert变换在物探领域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理论和应用上的缺陷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2013年04期 v.10 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基于边缘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图像修复算法

    程村;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图像修复算法,对非纹理图像有比较好的修复效果。边缘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基本思想是,先检测出图像的主要边缘,这些边缘把图像分割成几个平滑区,然后对图像进行不跨越边缘的小波分解,即在各平滑区内部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图像的多尺度表示,并且同时计算边缘的多尺度表示。这样的小波分解使高频信息基本都集中在边缘上,而高频系数则非常稀疏,而且都接近于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修复,就只需要对低频部分与边缘图像进行修复,然后重构得到修复图像即可。经过小波分解,低频部分破损区域大大缩小,用比较简单的插值方法就可进行修复,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对边缘图则可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2013年04期 v.10 57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精密导线测量在深圳地铁九号线的应用

    王智福;彭成;何光滔;

    通过精密导线测量在深圳地铁九号线的应用,详细地介绍了精密导线网的设计、精密导线的外业观测及数据处理、对精密导线的测量精度进行了评定,比较了联测一、二和三号线的控制点坐标,对今后深圳轨道交通工程的精密导线测量提供了较好范例。

    2013年04期 v.10 583-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欢迎订阅《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正>《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大学联合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类学术期刊。本刊是工程、环境、资源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技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交流和展示窗口及前沿学术问题的讨论平台。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7940,国内统一刊号:CN42-1694/TV。本刊主要面向国内外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生产人员。刊期为双月刊,128页,

    2013年04期 v.10 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赣南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赖智华;

    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是地震应急工作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工作内容。本文通过对赣南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明确应落实专项经费、建立各项有效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地震数据库在破坏性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时发挥决策作用。

    2013年04期 v.10 58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下载本期数据